农业现代化是用来破解农业发展过程中的农业增效问题和阻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结构、区域结构、品质结构、纵向结构等难题的。尽管我国在“三农”战略背景下,农业及农业经济发展迅速,但相比于经济发展中其他产业,仍然显得最为薄弱。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对农业及农业经济起到决定性作用,同时,农业现代化也是发展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的基础。发展中国家不断地实现农业现代化,会对其经济增长提供重要动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也是我国加快“转方式、促发展”的核心动力之一。
1.文献回顾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由道格拉斯于1984年首次提出,认为农业可持续要具有数量充足、社会公平和环境安全三方面内容。1987年联合国环境特别委员会在的《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正式提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概念。目前国外比较成熟的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主要包括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压力-状态-响应”体系、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的评估体系、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UNCED)的定量模型等,体系间相对独立,评价指标不尽相同,阻碍了可持续农业理论及评价体系构建的进一步发展。国外学术界有关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相关评价体系,例如Wiren的目标定位理念、Comelissen的模糊数学评价指标和Golam的生态农业评价体系等,大致包括了经济、社会和生态三重指标体系。2000年以来,我国学者在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上做了大量研究,许信旺在研究安徽省的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时,将其划分为农业生产与经济、农业资源与环境、农村人口与社会等3个可持续发展能力子系统;何秀丽将东北地区的可持续农业从经济持续、社会公平和环境永续3个方面考虑;张尔升在研究海岛可持续农业时,将生态、经济和社会作为可持续性研究的依据;曹执令在研究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时,以衡阳市为例,构建了经济发展水平、生产要素效率、社会发展水平和资源环境水平等4个方面的指标体系;袁久和将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作为研究湖南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子系统。综上所述,学术界在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时,普遍把农村与农业发展结合在一起,将农业可持续发展分解为经济、环境和社会三个层次,但是随着土地流转的推进、社会资金的流入、劳动力的逆向流动、工业技术的反哺以及现代化管理手段的运用等,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农村依赖和带动消退、城市依赖和带动增强,农村社会水平对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效果值得考虑。
2.指标体系的构建、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借鉴国内外有关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指标体系研究,本研究中农业可持续发展主要通过数量、质量和生态可持续发展三个层次来体现:①数量可持续,包括农作物播种面积和粮食产量在人均层面的占有量,体现了在农业本体资源和农产品两个层面的数量可持续;②质量可持续,包括农业产值占GDP比例和单位农业产值占用的人力资源两个内容,即农业发展质量;③生态可持续,主要包括水土流失治理面积、除涝面积和退耕还林面积3个方面(见表1)。
表1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
|
子系统 |
指标 |
解释 |
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
数量可持续 |
W1人均农作物播种面积(ha/万人) |
农作物播种面积/总人口 |
W2人均粮食产量(kg/人) |
粮食产量/总人口 |
质量可持续 |
W3农业占GDP比例(%) |
农业产值/GDP |
W4单位农业产值从业人员数量(人/亿元) |
农业从业人员/农业产值 |
生态可持续 |
W5水土流失治理面积(万ha) |
—— |
W6除涝面积(万ha) |
—— |
W7退耕还林面积(kha) |
—— |
将指标体系中的指标逐一分析,会造成对研究体系认识的片面,不易得出全面、统一性的结论,主成分分析方法通过对相关系数矩阵求解、然后加权、再求和,在各指标体系测算中的到了充分应用。
3.结果分析
运用SPSS软件,得出我国2000-2016年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分情况,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分以2003年为拐点,分为两个阶段,2003年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分最低,为-2.89,2004年之后得分持续增长。整体上,我国的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呈现上升趋势,2016年达到最高,为2.83。这与21世纪以来我国开始重视发展可持续农业密切相关,2004年开始,中央一号文件一直关注“三农”问题,与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分增长的起始年份一致,农业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得到重视。
为了进一步了解2012年开始我国在大力推动现代农业过程中,对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影响情况,本研究分别分析了各年份的时间区间回归系数(见表2)。
从时序上看,尽管单位播种面积农业产值(X3)被删除,但是农业产业化另外两个指标(X1和X2)始终是2012年之后强化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因素;农业机械化两个指标中,单位农业产值机械动力(X4)的影响先升后降,而单位播种面积节水灌溉类机械(X5)的影响表现为负向且呈现升高趋势,说明农业可持续发展对机械化的要求,从单纯的机械使用量增加向低农业资源投入消耗转变,更加重视机械投入效率而不再是数量;农业化学化3个指标中,变化比较明显的是单位播种面积农药使用量(X7),2015年开始从正向变为负向影响,尽管其余两个指标始终为正值,但单位播种面积农膜使用量(X8)始终呈现出逐年降低的态势,单位播种面积化肥施用折纯量(X6)也于2015年开始下降,说明随着农业化学化对农业资源环境带来负面作用不断的暴露,农药、农膜对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已经从积极推动变成发展阻碍,同时化肥的推动趋势由增变减,说明农业化学化对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影响趋于负面;农业电气化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较小,表现出对农业用电量使用的效率要求,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方向变得更加契合。
表2 各时间区间回归系数
时间区间 |
a0 |
a1 |
a2 |
a3 |
a4 |
a5 |
a6 |
a7 |
a8 |
a9 |
a10 |
2000-2012 |
-4.549 |
24.501 |
— |
— |
1.338 |
-0.086 |
0.160 |
2.324 |
4.889 |
-0.367 |
-0.003 |
2000-2013 |
-3.836 |
23.455 |
-0.341 |
— |
1.549 |
-0.079 |
0.240 |
2.590 |
4.263 |
-0.437 |
-0.004 |
2000-2014 |
-2.449 |
21.090 |
1.449 |
— |
1.849 |
-0.078 |
0.270 |
3.412 |
3.654 |
-0.505 |
-0.004 |
2000-2015 |
-12.566 |
22.588 |
2.552 |
— |
0.813 |
-0.099 |
0.261 |
-0.346 |
1.445 |
-0.028 |
-0.002 |
2000-2016 |
-12.780 |
22.163 |
3.876 |
— |
0.505 |
-0.108 |
0.178 |
-0.367 |
1.720 |
0.055 |
-0.002 |
从影响因素的空间差异上看,在2016年的正向影响指标中,影响程度最高的农业从业人员人均播种面积位于第一梯队的是内蒙古(1.34 ha /万人)、吉林(1.12 ha/万人)和新疆(1.07 ha /万人)3个地区,最低的是海南(0.042 ha /万人),整体上中、东部的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从人均农业产值上看,位于第一梯队的是海南(1.60万元/人)、黑龙江(1.37万元/人)和新疆(1.24万元/人),而发达地区上海(0.12万元/人)、北京(0.16万元/人)和天津(0.31万元/人)等位于第四梯队,这可能与这些地区重工轻农的产业布局和城市发展需求有关;单位农业产值机械动力最高的是西藏(4.75 kw/万元),第四阶梯的均为东部发达地区,最低的为福建(0.31 kw/万元),这可能与发达地区过多关注农用机械的数量投入有关;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开始转为控制的指标中,单位播种面积化肥施用折纯量和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位于第一梯队的均有北京(64.07 t/万ha和6.52 t/万ha),东部其余地区的此两项指标普遍较高,当前在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和食品安全保证的要求下,农业化学化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正面影响会逐渐减弱,并且最终转为负面影响,东部各地区农业发展对农业化学化的过度依赖会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阻碍;有效灌溉率方面,东部投入资金充裕和西部、东北土地较为平整的地区此项指标较高,重庆(19.18%)、贵州(19.44%)、云南(25.31%)和广西(26.79%)等地区此项指标最低。
2016年的负向影响指标中,为了较好的呈现其各地区的影响差异,本研究对数值进行逆序空间分级,即颜色越深表明指标数值越小,更有助于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单位播种面积农药使用量是所有负向影响指标中影响最大的,宁夏(0.20 t/万ha)和贵州(0.24 t/万ha)等西部地区最小,处于第一梯队,东部、中部地区的此项指标普遍较高,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阻碍;单位面积节水灌溉类机械处于第四梯队的仍然为东部、中部地区,最高的是北京(766.18套/万ha),其次为山东(477.07套/万ha)、辽宁(323.81套/万ha)等东部地区,东部地区的农业要素投入过多的依赖于数量增加;单位农业产值用电量除了东部的其余地区均处于第一梯队,尽管此项指标的影响不大,但是东部地区较高的农业电力能耗仍然要引起重视。
撰稿人:浙江财经大学中国政府管制研究院 杨建辉 博士
原文:《农业现代化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及空间演化研究》,作者:杨建辉,刊于《中国农机化学报》2020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