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强国:浙财大研究院党员 做好学科服务社会发展的“智慧课题”
发布时间:2020-12-04|作者:栏目:本院要闻点击:

2020年12月3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以《浙财大研究院党员 做好学科服务社会发展的“智慧课题”》为题报道了我院邵丹娜博士服务社会发展。

原文如下

“为了减少误差,我们获取的数据精确到每一场降雨过程。”不久前,由浙江财经大学中国政府监管与公共政策研究院(浙江省新型重点专业智库)水务监管研究部邵丹娜博士作为主要起草人参与编制的浙江省工程建设标准《暴雨强度计算标准》正式实施。

历时长,数据多,精确度高,误差小,应用广。据悉,《暴雨强度计算标准》里的基本公式源于邵丹娜博士编撰的《中国城市新一代暴雨强度公式》。邵丹娜博士的团队从2008年起开始对中国607座城市新一代暴雨强度公式展开研究。从每个研究城市的气候中心、水文档案馆等获取城市25年到50年的降水样本和资料。

“没有电子文件,只能通过扫描或相机逐张拍摄,对几十年的降水情况进行采集、归纳、统计,并整编形成各个样本序列。2004年之前水文和气象部门的降雨记录过程一般都是使用‘虹吸式纸质自记录纸’,我们的工作量是非常大的。”邵丹娜博士说。

2010年,团队完成了《中国城市新一代暴雨强度公式》的研究项目。此后至今,团队成果率先应用于江苏省7个城市,镇江市、苏州市、连云港市、昆山市等。根据地形、区位和城市建设情况,每个城市的暴雨强度计算公式都是不同的。团队根据每个地区的情况,把地区的基础数据和每个城市的暴雨强度计算公式结合起来,把相对误差减小到5%。

有了先前的经验和《中国城市新一代暴雨强度公式》的研究成果。在编著浙江省《暴雨强度计算标准》时,邵丹娜博士有了更多的经验。

无论是研究市的降水情况,还是研究省的降水情况,“分小块、分区域”是邵丹娜博士坚持的宗旨。

此次编著浙江省《暴雨强度计算标准》,在充分考虑了降水在空间分布上存在的差异性的基础上,结合面对浙江省的情况,团队将研究区域划分为不同的市、县甚至具体的辖区。

以杭州市为例,余杭区和拱墅区是分开进行数据的采集、分析和计算的,它们的暴雨强度计算公式也不同。

近年来,随着浙江省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建设用地需求总量增加,空间布局日益多样化,原有的排水设施已无法满足当前城市排水防涝和“海绵城市”建设的要求。高强度降雨导致的城市内涝灾害逐渐成为威胁城市发展和安全的一大问题。

对设计暴雨强度开展研究,能够运用到城市排水系统的设计中,比如对地下排水管道管径的设计提供数据支持,更好地指导城市开展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和排水防涝基础设施建设。

作为浙江省首个暴雨强度计算标准,该标准的出台解决了浙江省暴雨强度计算数据割裂、标准不一的问题,为提升城市室外排水工程规范设计和内涝管理决策的科学性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谈及参与编写《暴雨强度计算标准》的感受和后续计划,邵丹娜博士说:“我一直在进行城市雨水排水项目的研究,希望能在城市内涝灾害防治上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暴雨强度计算标准》的出台为保障地区城市安全,推进城市雨水综合治理和有效管控提供了一份技术力量,作为主要起草人我感到非常荣幸。我认为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城市内涝是一个系统性问题,今后也会继续对城市排水规划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

2016年,浙江财经大学就与杭州市上城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学校充分发挥智库优势和人才资源,助推上城区在“钱塘江金融港湾”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三年间,研究院师生党员依托学科优势为杭州市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智力决策支持,制定金融发展规划、金融人才发展战略、投身协创基金小镇、参与筹备上城区世界杭商大会分论坛……

浙江财经大学研究院党总支在研究院(智库)中建立了教工党支部,负责人即党支部书记,培育党建特色品牌,构建“红色引擎:党建+社会服务、党建+智库”特色品牌,促使党建工作与科学研究、服务经济社会展深度融合,以特色求发展,紧紧围绕中心工作抓党建,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着力提高研究院的科研实力和综合竞争力,为更好地服务于政府政策决策和社会经济发展贡献力量。研究院教工第三党支部祝锦霞、李武艳、徐飞为代表的科研团队,通过广泛意见征询、野外实地调研、室内实验室分析、数据总结分析等,高质量完成了“水田旱作类耕作层破坏”研究任务,为进一步改进和完善耕地保护政策措施,支撑耕地非粮化利用耕地层破坏认定标准的出台奠定了坚实的科研基础,为自然资源部国土整治中心科学决策、为国土整治事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这样的例子举不用举,研究院科研工作人员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凝心聚力做好学科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智慧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