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0日上午,浙江财经大学中国政府监管与公共政策研究院(简称“浙财监管智库”)成功举办2025年第9期“浙财监管学术沙龙”。本期沙龙由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博士后郑佳琳担任主讲,主题为“不同市场竞争程度下政府低碳规制与企业生产策略”,由浙财监管智库常务副院长金通教授主持,研究院相关教师及博士、硕士研究生参与交流。

郑佳琳博士后首先介绍了其跨学科的研究背景与已有成果。她指出,在“双碳”目标背景下,现有研究多聚焦短期博弈或离散型市场结构,缺乏对动态过程及连续型市场竞争程度的系统分析。据此,她提出三个核心研究问题:市场竞争程度对政府碳税与企业低碳策略的影响机制、政府如何制定低碳政策以促进企业转型以及如何从长期动态视角优化碳配额分配。
郑佳琳博士的研究构建了四个渐进式博弈模型。模型一引入连续变量λ(0≤λ≤1)表征市场竞争程度,建立政府与行业的社会福利-利润最大化斯塔伯格博弈,发现存在市场竞争临界值λ0:当λ>λ0时,政府实施碳税、行业选择低碳生产为均衡结果。模型二考虑行业规模动态变化,分析了新企业以低碳方式进入市场的临界条件与碳税区间。模型三纳入碳排放总量约束与碳税联合政策,数值模拟表明任意减排政策均能提升低碳产品产量,且单一总量约束对行业收益的负面影响小于单一碳税。模型四进一步引入时间维度,通过微分博弈分析得出:短期中祖父分配法更利于社会福利,基准分配法更利于减排;长期中存在单位产品碳排放阈值,政府可通过激励技术创新提升配额分配效率。

在讨论环节,师生与郑佳琳博士就模型设定与现实衔接问题展开深入交流,认为连续型λ参数虽拓展了理论谱系,但可能难以捕捉离散市场结构的均衡差异,建议将博弈主体从“行业”细化至“企业”层面,以增强政策落地的操作性。当前研究侧重于理论框架构建,未来可结合电力大数据与实证案例,探索政策参数在具体行业中的校准与应用。
金通教授在总结中强调,该研究以市场竞争程度为契入点探讨企业减碳策略性行为,对实现碳达峰目标下的政策设计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针对研究过程中存在的数据获取瓶颈,他鼓励青年学者在坚守学术规范的同时,积极探索人工智能在非结构性数据结构化的路径,以跨学科思路、系统化思维做出更有价值的学术成果。

(撰稿、编辑:张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