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金融改革 控制热钱套利
发布时间:2013-05-20|作者:栏目:行业管制动态点击:

新格局下的中国金融改革将向何处去,其中基金业的变革之路在哪里?5月17日,由富国基金(博客,微博)主办的第六届富国论坛在上海举行。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调研部副主任、研究员顾铭德,中国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等知名人士参会进行主题演讲。基金业竞争差异化发展、利率市场化改革、中国经济基本面等热点问题成为与会嘉宾热议的话题。

南方日报记者刘俊上海报道

谈基金业将面临业内和业外的双重挑战

中国基金业协会副会长、富国基金董事长陈敏在开幕致辞中介绍,现在国内公募基金资产已经达到了2.86万亿,非公募资产已经达到0.76万亿。已经有了基金投资者达到7700万户。一共给基金持有人分红超过了8143亿,目前公募基金的数量达到了1173户。

目前,中国资产竞争格局得到了认同,包括基金、券商银行理财、信托计划、保险公司,共同构成了整个局面。近两年来,资管行业的规模得到迅速发展,2011年资产管理总量为4.33万亿,2012年规模总数达到7.47万亿,基本翻了一倍。到去年底,基金业在整个大资管当中占13.19%。

在这些大资管当中,基金管理行业的优势在哪里呢?

陈敏表示,基金面对草根客户,分享最大的市场,这样形成了基金与其他资管行业进行错位竞争的一个客观条件。未来10年,中国居民持有的资金资产将达到15万亿,占居民金融资产的15.6%,这就需要基金业有好的产品去吸引最大众的百姓。

今后基金业的发展依然是机遇和挑战并存,最重要的机遇是政府管制全面放松。对基金业来讲,很大一个挑战就是同质化产品日益突出,主要表现在产品、销售渠道、策略同质化。可以看到,长期优秀的投资业绩凤毛麟角,投资排名榜上永远是黑马频出,这样的情况下很难形成真正的品牌效应。

嘉御基金创始合伙人兼董事长卫哲表示,现在资金管理业存在典型的混业经营模式,产生了一个弊端,混业往往不专业。“但我在英国时发现,那里的混业比我们更厉害,英国最大的超市乐购,居然是英国第二大的零售银行。”

现在,零售业能做金融,互联网也能做金融,为什么金融业以外的很多行业也能够混业发展?卫哲指出,这就是一个集资和集客的能力问题。互联网和零售比某些金融业更能集客,像微博、微信动辄拥有上亿的客户,一些零售业的集客能力也非常强。因此,他们将给金融业带来新的挑战。

谈金融改革金融改革已经走完了一半的路程

有一种舆论声音是,中国目前的存款利率高于美元、日元、欧元,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控制热钱流入来套利?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调研部副主任、研究员顾铭德认为,最好的应对措施就是深化金融改革,使中国的经济增长从外增性逐步转向内增性,所以改革是中国的一个大趋势。而深化金融改革的内容中,汇率利率改革是重中之重。只有通过汇率、利率改革,实体经济在正常对金融需求方面的一些难题才会慢慢解决,这是我国金融改革的方向。

今年5月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期间,李克强总理对经济改革作了很多部署,其中提出“稳步推进利率汇率市场化的改革”方向,并提出了资本项目开放的操纵方案。这是以前没有提到过的。

顾铭德表示,利率市场化改革,这是中国人民银行和其他金融管理部门一直在推进的事情。早在改革开放初期,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就已经在推动,现在应该走了一半的路程。在中国存款保险制度还没有健全的情况下,利率市场化可以向前推进,但国务院常务会议的提法是“稳步推进”。

在对汇率市场化的改革方向问题上,顾铭德指出,目前人民币对外开放的程度已经达到相当高的一个程度。当然,其中还有一些关键性问题尚未解决,比如境内居民的对外投资问题,目前没有完全开放。这一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门提出了要制定资本项目开放的操作方案,意味着人民币的跨境流通、人民币的国际化、资本项目对外开放等一系列改革将会进一步加快。

金融改革也为企业融资带来了新的变化,大大支持了实体经济的发展。

“真正的金融改革是自下而上的改革。”顾铭德介绍,银行业在全社会融资规模所占比例中,从10年前的90%以上,降到2012年的52%。而今年前4个月的数据显示,社会融资总规模为7.9万亿元,而银行的信贷规模为3.5万亿元,只占到其中的44%。其它的56%的融资渠道主要是由委托贷款、信托贷款、企业融资(商票、央票)等来代替。这意味着,银行金融贷款和社会金融均衡发展的这个长期想实现而未能实现的目标,在近一两年发生了变化,金融体系多元化的有序竞争局面已出现。

中国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指出,这一数据的变化,说明了中国经济进入新的阶段。企业资产负债表已发生了变化,现在企业可以通过上市、私募等方式来募资,改变了过去中国企业很少有长期债务的来源,或者债务全部靠银行的情况。

谈中国经济告别两位数增长的中国应如何走

当前,定量宽松的货币政策在全世界的影响范围越来越大,不仅前几年在美国开始实施,在日本、欧洲等发达国家的货币政策几乎都朝定量宽松的方向愈演愈烈,且短期内没有转变和结束的迹象。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些新兴市场国家、中等收入国家,也纷纷降低利率。

有报道称,从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全世界各国央行降息达517次,下一次会不会是中国?有人提出建议,认为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下,国际热钱再度流向中国,中国应该跟随制定宽松的货币政策。

顾铭德研究员表示,一个国家的货币政策是不是需要调整,什么时候调整,主要决定基础是这个国家的基本经济状况及需要实现的一些宏观经济目标。

他认为,中国与发达国家在宏观经济目标方面存在差别。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其央行的一个调控目标,稳增长、控通胀是两个最主要的目标。在这些发达国家,控通胀和保增长的轻重缓急是不一样的,在一些国家目前的通胀率还低于2%的情况下,发达国家继续实施宽松货币政策是符合他们的国情。

而中国宏观调控的目标是稳增长、控通胀、调结构、促转型,四个目标是相对均衡的。我国一季度GDP增速为7.7%,进出口贸易量比去年明显好转,经济增长速度比较平稳,而今年房价涨幅反而有所提高,控通胀压力仍然较大。因此,中国宏观经济面临的基本情况与国外不一样,在宏观调控目标没有明显变化的情况下,我国仍继续实施稳健货币政策是一个有利的选择。

曹远征则指出,过去两年时间,中国经济发生深刻转变,中国告别了两位数高速增长时期,转为7至8的中速增长时期。过去支撑中国经济增长的因素发生了转变,从而告别了高速增长。

其中有四个因素:第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成功把工业化纳入到改革开放之中,但金融危机以后,世界需求在萎缩之中。从未来情况来看,相当长一段时期实体经济可能处在低迷时期,不会像十年前那样高速增长,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经济增长受到限制。第二,过去出口导向型经济最重要的因素,是低成本制造业优势,这个优势现在正在受到挑战,农民工的短缺已经蔓延,这跟过去三年相比也是一个重大变化。2011年中国出口增长为24%,2012年则只有5.2%。第三,人口的红利在逐渐消失,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已经来临,人口的抚养成本在升高,储蓄在下降,意味着投资驱动经济也难以维持。第四,中国过去经济增长是依靠资源的耗费、环境的不友好。

现在可以看到,中国经济从此进入新阶段。这一个新阶段,类似1998年以后的韩国。但当时的韩国城市化率达到70%以上,而中国目前只有56%。在城市化率还没有达到很高水平时,经济就开始减速,这说明我们的体制安排有问题,希望我国能从市场高度来提出改革的路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