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改委“治价”当走出管制思维误区
发布时间:2010-11-27|作者:栏目:学术评论点击:

本周最忙的中央部委,要首推发改委。为了缓解近期焦灼的物价、油荒,可谓东奔西走,文件频出。一会儿曝光多个省市被查出的高价销售柴油企业;一会儿发文要求水电气涨价要考虑社会承受力;一会儿是四天发五个文件要求稳定物价,一会是呼吁石油、煤炭和粮食企业要承担社会责任;一会儿是为“拉闸限电”式节能减排做批评解
  释;一会儿又牵头多个部委成立督导组四处检查……“治价治荒”忙得不亦乐乎,效果不能说没有,但市场供应与价格显然并不是 “一管就灵”,很多东西并没有简单地就随着指挥棒意志而迅速转移,舆论对此颇有意见。
  当发改委的官员们焦头烂额、四处救火的时候,或许也应该好好想想,究竟是什么导致了当下的困境?为什么柴油批发会集体违规,而在发改委“敲山震虎”的曝光面前竟会从容地转入地下?对于农产品为代表的市场价格上涨,“加大市场监管力度”的文件何以更多像是一种表态,而缺乏应有的效力?或许,在“治价治荒”的日子里,我们更应该回归市场本身,回到对于价格体制的探讨,回到“管制思维”的省思。
  “柴油荒”的影响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不少企业因缺油而停工停产、快递公司变“蜗牛”、公交车久等不来、菜价因为运输难而更加高涨……虽然国营油企有千百个理由为自己开脱责任,而坊间更多的分析却指向石油体制和发改委的价格管理体制。当前成品油市场价格“控而不制”紊乱现象,可以说是当前经济形势的一个缩影,甚至说是价格体制改革滞后的必然结果。在每年全国两会上都有代表委员提出,对于资源价格体制改革应该逐步引入竞争、打破垄断。中央也多次提出加快资源类价格体制改革步伐,但总是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致使油价与节能减排一样,常常跟着上级部门的大棒走,而不是按市场轨迹运行。
  发改委作为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者,面对柴油荒及其带来的物价飞涨,甚至还不得不硬着头皮辩护。去年发改委“高调”公布国内成品油价格与国际原油价格实现“联动”,并称“今后中国油价的变化将是常态,就像蔬菜价格变动一样正常。”人们很快发现,上调油价时像调整蔬菜价格一样正常,而下调时则像蜗牛一样慢,前段时间93号汽油涨价被指不顾高物价下的民生就是例证。只要细心观察,就会发现这些年来油荒是有其规律可循的:油荒→涨价→油源充足→油荒,如此循环往复,每次的油荒都是涨价的前奏罢了。正因为价格管制的一些乏力,才导致价格普涨之时,发改委专家一会儿说这全是游资操纵的结果,一会儿又说 “中国民众须忍受更高物价上涨率”。
  发改委作为经济宏观调控的部门,可以从宏观上对市场进行价格干预,在一定的时期,可以通过价格控制、数量限制和进入限制等手段,以保护市场有效竞争。而价格管制因容易扭曲资源的分配,属于一种特殊的价格管制手段,不能当作常规价格管理模式,只能在特殊的时期使用。“管制”包打天下的思维,已经被证明是效率低下,不再适应今天的经济发展形势了。拿此次的油荒来说,这次按发改委规定的价格,一些加油站根本就进不到货。这实际上也宣告了强调“管制”思维的失灵。只要这种“管制”思维的存在,这种成品油高层的价格乱象就不会根治。
  价格体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因此,在物价管理体制进入市场之时,应该尽快走出“管制”思维误区,回归市场本身。价格的形成就是一个供应和需求的互动过程,只有逐步地降低民营企业进入门槛,实现经营主体的多元化,形成有效竞争的市场格局,才能让价格及时有效地反映市场涨跌。所以,有关部门应该着眼于市场根本,而不应迷恋于价格管制以及资源配置的权力为改革设置障碍。少一些“管制”思维,以市场自行调节为主来实现价格形成机制,价格合理才能让企业更愿意投资,调动企业生产的积极性。

来源:凤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