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有风险,哪里就需要适时适度的风险管控。2013年12月5日,为保护社会公众的财产权益,保障人民币的法定货币地位,防范洗钱风险,维护金融稳定,中国监管层联合印发了《中国人民银行 工业和信息化部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防范比特币风险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从“正确认识比特币的属性、各金融机构和支付机构不得开展与比特币相关的业务、加强比特币互联网站的管理、防范比特币可能产生的洗钱风险以及加强对社会公众货币知识的教育及投资风险提示”五个方面对时下的“比特币热”做出了反馈。
我们认为,在比特币被非理性爆炒的背景下,防控比特币风险恰逢其时。从维护宏观金融稳定和保护微观金融消费者权益两个角度看,《通知》的适时出台都是有益的。
首先,《通知》起到了及时正本清源的关键作用。比特币究竟是不是货币,这一直是备受关注的核心问题。对于这个问题,国际学术界和政策层一直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前期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在论及比特币的现时属性时也语焉不详,甚至对比特币的未来寄予了“谨慎祝福”。在核心问题始终模棱两可的背景下,投机势力利用美联储延后QE退出、欧洲央行意外降息、市场对信用货币信心动摇的时机,大肆渲染比特币超主权、无监管、有内在发行约束的“漂亮”特征,大幅夸大比特币进化为“未来货币”的可能,进而导致比特币价格一路狂飙,甚至于11月29日超越国际金价。《通知》直击比特币投机的软肋,明确指出比特币不是货币,不具有法偿性和强制性,揭去了笼罩在比特币身上的神秘面纱,让其正式回归了虚拟商品的本位,对比特币投机炒作无异于釜底抽薪。
其次,《通知》体现了防范金融风险的核心精神。比特币热不仅震惊了市场,也吸引了各类金融机构的关注,在此前比特币本质属性尚未明确的背景下,个别国际对冲基金开始酝酿设立投资比特币的产品,少数较为激进的国际金融机构也在考虑于清算、支付和理财等业务领域纳入比特币。由于比特币具有匿名性、无监管、无实体等内在特征,一旦其“无保护”地渗透进金融领域,将对国际货币体系、各国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稳健运营带来难以预料且不可控的干扰。而且一旦比特币在金融领域出现问题,各国货币当局也缺乏应对经验,极端情况下甚至可能引致系统性金融风险。《通知》瞄准了金融风险这个靶心,风险防控以金融机构、支付机构和网络交易平台为重点,切断了比特币危险扩散和放大的关键纽带。
此外,《通知》发挥了营造理性氛围的重要功能。当前正值金融领域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核心精神的关键时期,金融改革的稳健推进离不开金融市场的健康成长,而培育成熟投资者、营造理性投资氛围是金融市场能力建设的重要一环。比特币热恰是投资者教育的生动案例,《通知》在约束金融机构自身行为的同时,也要求其“将正确认识货币、正确看待虚拟商品和虚拟货币、理性投资、合理控制投资风险、维护自身财产安全等观念纳入金融知识普及活动的内容,引导社会公众树立正确的货币观念和投资理念”,不失时机地将机构行为监管和投资者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从宏微观两个维度促进了理性氛围的形成。
最后,《通知》并没有否定比特币的全部未来。值得强调的是,比特币虽然现在不是货币,但依旧是一种重要的虚拟商品,《通知》并没有从根本上“取缔”比特币,而是屏蔽了比特币对金融体系的危险渗透。普通民众还是可以在风险自担的前提下,自由持有比特币,并参与不涉及金融机构的比特币交易。对于比特币的普及和发展而言,这种属性还原和功能回归有益而无害。避免了拔苗助长和疯狂炒作,比特币反而拥有了更值得期待的未来和更值得重视的可能性。总之,防控比特币风险恰逢其时,《通知》发布之后,比特币热势必将逐渐消退,但比特币出现对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和信用货币超发带来的警示作用,以及对货币进化的启示作用依旧值得我们理性借鉴、反复思考。